来利国际W66“我在‘窗口’写青春”实践团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
红色步伐,走进毛竹山村,坚定理想信念,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7月19日,来利国际W66“我在‘窗口’写青春”实践团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步伐,前往才湾镇毛竹山村回顾习主席考察调研的足迹,再见鲜活场景,重温暖心话语,牢记初心使命。
毛竹山村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一个小乡村,全村共46户156人,总面积约900亩。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来到毛竹山村,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探讨乡村振兴“秘诀”。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车子穿过茂密的竹林,一片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昔日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红色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的春风中,蜕变成了如今的壮美乡村画卷。
走进毛竹山村,村口矗立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竹山村调研时的照片,及许多本村葡萄产业发展的规划展板。实践团队与做完农活回家的王世龙相互交谈,在其中团队队员们了解到,他的两个孩子都已全部大学毕业并步入了社会打拼,在政府的扶持和村干部的带领下,他和妻子如今在家种植着七八亩的葡萄地,每年都能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王世龙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说着“多亏了村委干部带领我们种植葡萄,让我和妻子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村口观看习近平总书记来毛竹山村调研时的照片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王世龙爷爷走在小道上
沿着村道一直往里参观,实践团队探访了村民王德利的家中。王德利清楚实践团队的目的之后,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们,说起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唠嗑的情景,他感慨犹在昨日。如今他家不仅发展了葡萄产业,还在自家门口开了一间小商铺以增加收入,葡萄也有了毛竹山品牌的乡村特色包装。王德利高兴地说道,“自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才湾镇毛竹山村之后,为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许多游客都来到毛竹山村参观留影。在毛竹山学习借鉴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经验的游客,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路口观看习近平总书记与王德利一家的合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王德利的谈话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王德利的谈话
曾经的毛竹山村以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谋生,村民生活普遍困难,口口流传的民谣记载这一现象“毛竹山,泥瓦房,生活苦,南瓜汤,有女不嫁毛竹山”。在党政府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村委干部们的坚定信念,以及葡萄产业“探路人”勇于开拓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如今,这里已然变成了“毛竹山,葡萄香,家家户户住楼房,共同富裕奔小康”。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走在毛竹山村的巷道上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毛竹山村的脱贫致富道路亦是如此,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践团队也应继承和学习湘江战役的精神,为乡村建设奉献一份力,学习振兴“秘诀”,描绘壮乡画卷,在探寻共富路上,绽放青春光芒,凝聚桂航学子的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毛竹山村村口的合影